退步原來是向前 (來自網上)

[複製鏈接]
作者: Martina 发表于 2013-3-4 22:26:14
845 1
本帖最後由 Martina 於 2013-3-5 13:51 編輯

大肚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高僧,法名契此,號長汀子,浙江奉化人。他雲遊各地,笑口常開,居無定所。傳說他是彌勒菩薩化身,度化世人。
    布袋和尚契此曾受田家齋飯佈施,田家向他求問:「何謂道?」契此答曰:「手把青苗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。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
    初讀這首禪偈,一時迷惑於後兩句的涵義,前兩句我想只要是見過農人插秧的人,一定能體會到偈中的意境。但如何做到「六根清淨方為道」?何謂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呢?清淨,不只是物外的安靜、清澈,更是自己的內心乾淨,所謂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不如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來的自然、安詳,更能使自心清淨。「退步」一般人認為是失敗、不成功,才會向後退,但你何不換個角度看世界,再重頭來將自己不熟練的部分先完成,把基礎紮穩,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順暢,這樣豈不是加速向前,也就是「退步原來是向前」的道理淺釋所在了。
    農人種稻,手裡拿著滿把的稻苗在插秧,低頭彎腰,倒退著身子,一步步順次地把秧插進水田。低頭彎腰倒退插秧的農人,低下頭來才能看到倒映在水裡的青天以及水中的自己(低頭看到自己的面貌)。
    水中天如鏡,人要自覺自悟,使本性清澈顯見,才能夠「六根清淨方為道」,使自己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不被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污染,那麼你若能時時保有自性的清淨,這就是道,就是修行了。殊不知,修行就是要我們放下掛礙的道理,愈修行放下愈多,竟然獲得更多的是進步。也許你心中的掛念少了,心較能平靜的思考,智慧自然能產生於其中,不必很刻意、很強求一定怎樣才會獲得。
    農人插秧,一面插青秧,一面往後退;正因為他手拿著青秧一步步的退,退,退,退到田邊,退到最後,他就能把所有的秧苗全部插好。大家知道,插秧必須低頭和退步。正因為低頭,便能看清楚水田中倒映的天光;正因為倒退著插秧,才能迅速把秧苗插完。因此說,有時候,退讓並不是完全的消極,反而是一種積極的進取。若與人相處,只有退讓才能海闊天空,尋求更大的成功。誠然,在恰當的時機,暫停一下,回顧過去的足跡,有什麼需要修正的,規劃一下未來,如何才能更加無怨無悔,這不但需要智慧,更需要有定力。由此得知,雖是退後,實含積極、進步與開拓的一面。退後是一種轉化,往往將危機化成轉機。做人處世能夠適時「低頭」,更能表現謙讓與包容的偉大胸襟,因此,心中將能經常保持寧靜與平和,思想也將更為明睿與清靈。布袋和尚契此這首偈的末句,借插秧時以「退」為「進」,暗指為人處世,處處謙讓忍受,行「退一步」之法,就在求道的路途上,向前邁進了。表面看來是描寫農人從事農作插秧的情景,實則講似退而實進,退步原來是向前,是頗富有哲理的。這首偈看起來很淺白,實則深藏豐富的人生哲理、禪機。對尋常人來說,這首偈亦禪亦道,真可謂是比喻貼切,要言不繁。


多謝Claudiatang 獎賞!

評分

1

查看全部評分

sausau 發表於 2013-3-5 12:52:43 |顯示全部樓層
同意。
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,後退其實所看的視野更闊更廣更大。
人的目光往往淺窄,如不靜心,退讓,謙抑自下,根本很難看到真理。
讓自己靜,慢,謙,退,就能淨化內心的浮躁,展現一個漂亮面容。

點評

多謝欣賞! 現代的香港人可能由於生活節奏太緊張,好多時都無法靜下來,包括我自己很多時變得急躁!  發表於 2013-3-5 13:49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聯絡園藝館|手機版|HKplants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 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