嬴政的永恆國度

[複製鏈接]
作者: EddieOR 發表于 2012-9-14 23:33:45
1544 4
1. 秦公鎛鼓面銘文



2. 狩獵紋磚

磚呈長方條形,一端凸榫,另一端凹卯,可與同類磚互相套接,其正側面各有上下兩行相同的狩獵紋,以山水林地作背景,左端刻畫一名騎士正張弓射箭,前方則為驚慌疾奔的鹿群,形象生動逼真。狩獵紋飾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,後世繼續沿用。



3. 咸陽宮一號宮殿模型

咸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,共一百四十四年,是當時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和文化中心。咸陽城北依咸陽原,南臨渭水;咸陽宮居高臨下,氣勢雄偉。在秦孝公「冀闕宮廷」的基礎上,惠文不本著天人一體的觀念,作了較大規模的擴建,大約在秦昭襄王時期有了咸陽宮這個名稱。秦皇島時期曾擴建咸陽宮,各宮之間以複道、甬道相連接。經正式發掘的宮殿遺址有三座,其中「一號宮殿」遺址東西長六十米、南北寬四十五米、高出地面約六米,它利用土原為基加高夯築成台,形成二元式的闕形宮殿建築,其中有迴廊和敞廳,以及各項起居生活設施,包括臥室、過廳、浴室等。室內牆壁皆繪壁畫,內容有人物、動物、車馬、植物、建築、神怪和各種邊飾,非常華麗。



4. 商鞅銅鐓

鐓是平底金屬套,安裝於戈、矛、戟等兵器器柄的末端。這件銅鐓的表面刻有「十九年,大良造,庶長鞅之造殳,聲鄭」的銘文。十九年為秦孝公十九年(公元前三四九年),說明這是由商鞅監製的器物,亦是「商君相秦」的一件重要證物。



5. 金虎符

這件虎符造型誇張,臥虎巨目大耳,四腿曲臥,張口欲噬,牙齒外露,背面有扣槽。虎符為古代發兵或表明身份的憑證,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用品。早期秦國的黃金製造業在諸侯國中居於較高水準,估計是透過與周邊遊牧民族之間的交往而學習到製造金器的工藝。



6. 「五年相邦呂不韋造」銅戟

這套銅戟的矛與戈上均有銘文,矛骹上刻「寺工」,內背面刻「寺工午」,正面鏨刻「五年相邦呂不韋造,寺工讋,丞義,工成」,說明這是相邦呂不韋在秦王政五年(公元前二四二年)監造的器物,「寺工」為當時主造兵器和車馬器的官署名,秦代強調「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」,即生產及監督製造者要為產品質量負責。



7. 青銅鳳鳥

鳳鳥是人們想像中能夠帶來吉祥的神鳥,是中國古代為普遍的器物裝飾紋樣。《逸周書,王會解》中,關於「鳳鳥」一詞註釋為「其形如雞」,實物可以追溯到龍山文化時期(約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)。這件青銅鳳鳥頭部高昂,以獨特流暢的曲線彰顯鳳鳥輕盈的體態,體現了青銅鑄造的高超技藝。



8. 秦二世詔版

詔版為古代帝王宣佈命令、國家政策等的一種形式,因刻在嵌於衡器上的鉛版而得名。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二零九年) 頒佈這件詔版,有銘文七行共六十字,字體屬小篆,直接刻鑿在銅版上,內容是統一法律、度量衡以及對皇帝歌功頌德的一些辭文。



9. 帶箭鏃頭骨

此頭骨為男性,三十歲左右,在左顳骨上插有銅鏃一枝。伴出隨葬品為一件銀蟾蜍,口腔內側刻「少府」二字。「少府」是秦朝中央官署名,掌山海池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製造。此頭骨為上焦村十七座秦墓中出土七具人骨其中一具,這些人顯然被刑殺致死。有學者認為他們是被秦二世誅殺的秦宗室和大臣,但其葬姿與秦人傳統不符,故真實身分仍有待進一步考證。此頭骨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。



10. 彩繪跪射俑

跪射俑頭頂右側束髮髻,右膝跪地,俑雙手一上一下,左手伸掌攬持弓臂,右手緊握弓柄,呈隨時射擊的動作。原為通體彩繪,經人為破壞和自然侵蝕後,現已脫落近半。從殘存顏色可看出,其髮髻及髮帶為朱紅色,面部為粉紅色,領部粉綠色,手為粉白色,外披黑色鎧甲,甲帶為朱紅色,袍衣為粉綠色,腿部為深紅色,腳面為粉白色,方口履為褐色。該俑用色豐富,充份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,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。





11. 彩繪騎馬俑

這件陶俑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騎馬俑,出土於秦都咸陽附近的秦墓中,較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要早大約一百年。馬背上沒有鞍韉,騎士頭戴風帽,下穿短褲,腳蹬長靴,作胡人裝扮。騎士和馬整體捏製而成,指印尚在,眼鼻則以刀刻畫出輪廓,俑身還保留有彩繪。



12. 鞍馬

兵馬俑坑出土的戰馬有兩種,一為騎兵用鞍馬,一為戰車用馬。鞍馬裝備完善,馬的大小與真馬相似,四肢直立,剛勁有力,兩耳如削竹,耳前有鬃花,尾巴成辮形。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、中部下凹、質地似為皮革的鞍墊,上面綴有八排鞍釘。鞍下墊韉,鞍的兩側及前後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彩帶作為裝飾。鞍上有扣帶盤繞馬腹,鞍後有鞦攀於馬臀,把鞍固定於馬背之上。鞍馬出土時位於騎兵俑身後,與騎兵俑一起組成長方形的騎兵軍陣。



13. 跽姿秦樂俑

陶俑呈跽姿,頭戴軟帽,髮髻罩於帽下,目斜俯視,面容平和;身著古衽襦,腰繫革帶,右腰繫一長方形囊,腳穿無紋布襪。根據與陶俑周區域出土的樂器小件及青銅水禽來看,這些陶俑可能是以演奏樂曲來馴化水禽的樂俑,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陶俑是正在捕獲魚蟲禽獸的勞作者。



14. 箕踞姿奏樂俑

陶俑呈箕踞姿,頭戴軟帽,雙目俯視,鼻下雕塑自然下垂的「八」字鬚,唇部以下施「一」字形小鬍鬚,神態安詳,面容平和;上著右衽長襦,下著長褲,腰繫革帶,右腰繫一長方形囊,腳穿無紋布襪。雙腿前伸呈簸箕狀平坐於地,上體前傾;左手微握,掌心向上;右手握拳中空,掌心向下;雙手間原執一物,疑為張絃樂器,現殘佚。



15. 文官俑

陶俑頭戴雙板長冠,冠帶繫結於頷下,面部留三滴水鬍鬚,飾粉紅色彩繪,雙手插於袖內,站立於長方形踏板上。秦代戴雙板長冠者是不低於三級公乘爵位的官員。陶俑腰間佩戴的削、砥石,是用來修改簡牘誤筆的工具,表明這個俑為秦代文官的寫照。

K0006陪葬坑是秦王朝中央政權三公九卿中掌刑辟、主刑罰的廷尉機構在地下的模擬反映,該文官俑即廷尉中工作人員的代表。



16. 兵馬俑製作場景模型

秦俑在兵馬俑坑附近就地燒造,所用的原料即為當地的黃土加石英砂調和而成。兵馬俑的製作是塑模結合,陶俑的頭、手和軀幹均為獨立製作,然後再組裝套合到一起;製作陶馬時,亦先將馬的頭、頸、軀幹、四肢及尾等分別製作,然後由下而上,逐段拼裝黏合成為粗胎,經過二次覆泥修飾,雕刻成型。待陰乾後放進窯內焙燒,出窯後,再一件件繪彩。

兵馬俑的燒製溫度大致在攝氏九百五十至一千零五十度之間,和古代陶器的燒製溫度相近。為了使陶俑、陶馬在焙燒過程中通氣流暢,不致炸裂,秦代的工匠在陶俑、陶馬適當的部位還留有通火、透氣的孔眼。秦兵馬俑的燒製成功,說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代,中國的製陶工藝已相當成熟。





八王爺 發表於 2012-9-15 13:08:08 |顯示全部樓層
終於發現我們不是過著中國人的生活,
我們是過著西方生活的這片地上的人。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ht333147 發表於 2012-9-15 21:36:59 |顯示全部樓層
唔知有無搵到叫徐福去日本既聖旨?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corina 發表於 2012-9-15 21:43:46 |顯示全部樓層
稍後一定要去睇,謝謝!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beebee 發表於 2012-9-16 16:44:19 |顯示全部樓層
介紹得好詳細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聯絡園藝館|手機版|HKplants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  © 2001-2013 Discuz Team.